专利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以不影響彈簧性的方式,以簡單的裝置結構來適當地調整端子的阻抗的連接器裝置。連接器裝置(1)具備有:外殼,能夠安裝卡(81、91);以及多個接觸端子(5a、5b),以懸臂式支撐於外殼,能夠與卡(81、91)的焊墊(85、93a、93b)連接;多個接觸端子中的至少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中,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開口(54),從差動信號端子的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的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變小。
公开号:TW201320503A
申请号:TW101131324
申请日:2012-08-29
公开日:2013-05-16
发明作者:Takashi Kawahata;Tatsuo Sugawara
申请人:Alps Electric Co Ltd;
IPC主号:H01R13-00
专利说明:
連接器裝置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裝置,尤其涉及與資料傳輸的高速化對應的卡用連接器裝置。
近年來,伴隨著記憶卡的記憶容量的增加,為了對應與資料傳輸的高速化,提出了採用差動傳輸方式的連接器裝置。在採用差動傳輸方式的連接器裝置中,為了提高傳輸效率,需要進行各差動端子的阻抗匹配。以往,作為與資料傳輸的高速化對應的連接器裝置,提出了如下的連接器裝置:在外殼上配設接地板,藉由調整各差動端子與接地板的距離來進行阻抗匹配(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連接器裝置中,沿著卡插入方向,將延伸的多個端子配設於外殼的底壁部的上表面,接地板以與各端子對置的方式設置於底壁部的下表面。接地板具有端子的臂部的全長以上的縱向寬度,和包含位於兩端的端子在內的橫向寬度。這樣,通過使接地板位於多個端子的下方,而在各端子形成微帶狀線構造。此外,作為連接器裝置,還提出了藉由調整差動端子的端子寬度,來進行阻抗匹配。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29168號專利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連接器裝置中,由於在外殼設有接地板,所以存在構件數量增加,並且產品尺寸大型化的問題。此外,對差動端子的端子寬度進行調整時,對端子的彈簧特性影響較大。而且,為了減少噪音的影響,有時將連接器裝置設置在表面形成有接地圖案的基板上,但是由於差動端子與接地圖案接近而電容耦合變強,阻抗恐怕會因此而降低。
本發明鑒於上述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裝置,能夠以不影響彈簧性的方式,藉由簡單的裝置結構,來適當調整端子的阻抗。
本發明的連接器裝置具備有:外殼,能夠在表面安裝具有電極的被安裝構件;以及多個端子,以懸臂式支撐於前述外殼,能夠與前述被安裝構件的電極連接;前述多個端子中的至少一個端子,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形成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端子寬度減去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後的剩餘寬度,使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變小。
根據該結構,在端子的前端側剩餘寬度較小地形成,在端子的基端側剩餘寬度較大地形成。因此,能夠使前端側較大地彎曲,而能夠抑制基端側的彎曲,能夠減小對端子的彈簧性的影響。此外,在形成有接地圖案的基板上,設置連接器裝置的情況下,與接地圖案對置的端子的面積,朝向前端側變小。因此,能夠抑制端子與基板表面的接地圖案之間的電容耦合,降低因電容耦合對阻抗的影響。此外,與在外殼上設置接地基板的結構相比,不增加構件個數,產品尺寸也不會大型化。
此外,在本發明的上述連接器裝置中,前述至少一個端子的端子寬度,從基端朝向前端大致為固定,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變寬。根據該結構,能夠不改變端子的端子寬度,對阻抗進行調整。
此外,在本發明的上述連接器裝置中,前述多個端子中的至少二個端子,是與差動傳輸對應的相鄰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根據該結構,能夠適當地進行差動信號端子的阻抗匹配,能夠提高傳輸效率。
此外,在本發明的上述連接器裝置中,前述一對差動信號端子,以虛擬截面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沿著前述差動信號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該一對差動信號端子間的中點。根據該結構,能夠容易地調整一對差動信號端子間的阻抗。
此外,在本發明的上述連接器裝置中,前述對稱地形成的差動信號端子中,設置於該差動信號端子的開口的形狀,也以前述虛擬截面為基準對稱地形成。根據該結構,差動信號端子以虛擬截面為基準對稱地位移,容易進行一對差動信號端子的傳輸特性的匹配。
此外,在本發明的上述連接器裝置中,前述被安裝構件為記憶卡。根據該結構,能夠提高記憶卡和電子設備之間的傳輸效率。
本發明的其他連接器裝置具備有:外殼,能夠在表面安裝具有電極的被安裝構件;以及多個端子,以懸臂式支撐於前述外殼,能夠與前述被安裝構件的電極連接;前述多個端子中的至少一個端子,在比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更靠前端側的位置形成開口,前述一個端子包含有規定區域,該規定區域形成為,從前述一個端子的端子寬度減去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後的剩餘寬度,在比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側更靠前端側變小。
此外,在本發明的其他連接器裝置,前述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附近的前述開口的一端起,到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大致為固定,從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述開口的另一端變寬。
此外,在本發明的其他連接器裝置中,前述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附近的前述開口的一端,朝向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變寬,從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起,到前述開口的另一端大致為固定。
此外,在本發明的其他連接器裝置中,前述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附近的前述開口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變寬,前述開口的另一端,形成為使前述開口寬度朝向前述一個端子的前端變窄。
此外,在本發明的其他連接器裝置,前述一個端子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並列地形成開口寬度不同的多個開口,前述多個開口,按照著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越朝向前端,而開口寬度越寬的順序排列。
根據這些結構,在端子的前端側剩餘寬度較小地形成,在端子的基端側剩餘寬度較大地形成。因此,能夠使前端側較大地彎曲,而能夠抑制基端側的彎曲,能夠減小對端子的彈簧性產生的影響。此外,在形成有接地圖案的基板上,設置連接器裝置的情況下,與接地圖案對置的端子的面積朝向前端側變小。因此,能夠抑制端子與基板表面的接地圖案的電容耦合,降低電容耦合對阻抗的影響。此外,與在外殼上設置接地基板的結構相比,不增加構件個數,產品尺寸也不會大型化。


根據本發明,能夠以不影響彈簧性的方式,適當地調整端子的阻抗。此外,與在外殼上設置接地基板的結構相比,不增加構件個數,產品尺寸也不會大型化。
以下,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關於本實施方式。另外,以下將舉例說明能夠作為插入2種卡的卡用的連接器裝置。但是,連接器裝置不限於此,可以適當地變更。例如,本發明也能夠應用於基板連結用的連接器裝置或纜線用的連接器裝置。
首先,在說明關於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裝置之前,說明作為被安裝構件的2種卡。圖1是本實施方式之非對應差動傳輸之卡的平面圖。圖2是本實施方式之對應差動傳輸之卡的平面圖。
如圖1A及圖1B所示,卡81是所謂的SD卡,俯視時大致形成為矩形狀。在卡81的一個角部,形成切開約45度傾斜的傾斜面82。傾斜面82用於識別卡81的插入方向,形成該傾斜面82的一側為插入方向的前端側,相反側為插入方向的後端側。
此外,在卡81的形成傾斜面82的前端側,藉由沿著多個插入方向延伸的多個分隔壁83,而形成多個槽部84。在該槽部84中,設有與連接器裝置1的多個接觸端子5接觸的多個焊墊85。此外,在卡81的一個側面,設有與後述的滑動構件6的卡止部64卡止的切口86。此外,在卡81的另一側面,設有用來禁止對卡內的記憶體進行寫入的操作部87。
如圖2A及圖2B所示,卡91是與差動傳輸對應的卡,形成為與SD卡大致相同的形狀,與SD卡相比增加了焊墊數。卡91與卡81同樣的具有俯視時,矩形狀的一個角部以約45度切開之用於識別插入方向的傾斜面92。在卡91的背面,多個焊墊93a、93b配置為前後2列。後列的一部分焊墊93a中,包含有差動信號用的焊墊。此外,卡91在一個側面設有與滑動構件6的卡止部64卡止的切口94,在另一側面設有用來禁止對卡內的記憶體進行寫入的操作部95。
接著,參照圖3及圖4說明關於連接器裝置的整體結構。圖3是本實施方式之連接器裝置的立體圖。圖4是將本實施方式之罩部卸下後的連接器裝置的立體圖。
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裝置1,藉由將罩部3從上方安裝到上表面及前表面開口的外殼主體2上,而構成具有插入口4的箱狀體(外殼)。在正視時,插入口4,具有與2種卡81、91互補的形狀。該連接器裝置1安裝於在表面,形成有接地圖案的未圖示的基板上。
在外殼主體2的底壁部21上,例如藉由磷青銅等形成的多個接觸端子5a、5b,在寬度方向前後配置為兩列。前列側的接觸端子5a,藉由在寬度方向橫穿外殼主體2的第一端子保持部25,隔開規定間隔來橫向排列保持。接觸端子5a的一端,在底壁部21的窗部27a朝向裏側延伸,能夠與卡91面前的焊墊93a連接。接觸端子5a的另一端向前方突出,並焊接在安裝基板上。此外,接觸端子5a的相鄰的一部分端子,成為差動傳輸用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
後列側的接觸端子5b,在第一端子保持部25的裏側,藉由在寬度方向橫穿外殼主體2的第二端子保持部26,隔開規定間隔地橫向排列保持。接觸端子5b的一端,在底壁部21的窗部27b朝向裏側延伸,能夠與卡81、91的焊墊85、93b連接。接觸端子5b的另一端,透過底壁部21上的導電線,而從裏壁部22向外殼外突出,並焊接在基板上。接觸端子5a、5b,藉由嵌入成形而被安裝於由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樹脂形成的外殼主體2。
在外殼主體2的一個側壁部23,設有能夠沿著側面滑動的滑動構件6,和伴隨著滑動構件6的滑動進行伸縮的線圈狀的排出彈簧(未圖示)。排出彈簧的一端與裏壁部22抵接,另一端與滑動構件6抵接,對滑動構件6排出方向彈壓。滑動構件6構成為,能夠在受到排出彈簧彈壓的狀態下,向插入及排出方向滑動。
外殼主體2的另一側壁部24係,一部分為被切開形成,在該切口部分設有對卡81、91的寫入禁止狀態進行檢測的開關端子7。開關端子7是沿插入方向延伸的懸臂式的金屬彈簧,形成為在卡81、91的操作部87、95被設定在寫入禁止位置時被按下。藉由按下開關端子7,檢測到卡81、91的寫入禁止狀態。
在滑動構件6的前端側的上表面,形成有心形凸輪槽61,藉由該心形凸輪槽61和設於側壁部23前端側的閂銷(latch pin)62,來限定滑動構件6的位置。閂銷62沿側壁部23延伸,兩端朝向下方彎曲約為直角。閂銷62的一端,可轉動地支撐在壁部23的前端側,另一端在滑動構件6的心形凸輪槽61上滑動。
心形凸輪槽61具有多個階段和傾斜,形成為俯視時呈心形的環狀,與滑動構件6的滑動相應地使閂銷62的另一端向一個方向滑動。若將滑動構件6按入到裏壁部22附近的安裝位置,則閂銷62的另一端與心形凸輪槽61的卡止部分會被卡止,基於排出彈簧的彈壓,來限制滑動構件6的復原狀態。若從該狀態進一步按入滑動構件6,則閂銷62與心形凸輪槽6的卡止狀態被解除,藉由排出彈簧的彈壓,使滑動構件6恢復原狀。這樣,閂銷62和心形凸輪槽61,具有滑動構件6的安裝位置的保持功能。
滑動構件6設有金屬性的彈簧片63,該彈簧片63以後端側為基端而向前方延伸。在彈簧片63的前端側,形成有卡止部64,該卡止部64是將板面的一部分,朝向外殼的內側彎折形成為山形。藉由將插入至外殼的卡81、91的切口86、94與卡止部64卡止,使得滑動構件6與卡81、91一體地滑動。
在滑動構件6的後端側,形成有朝向外殼的中央突出的突出部65。突出部65的前端側,沿著卡81、91的傾斜面82、92的傾斜的方式,以大約45度傾斜。此外,彈簧片63的基端側,與突出部65的傾斜,一起沿著卡81、91的傾斜面82、92的方式傾斜。藉由該突出部65的傾斜部分和彈簧片63的基端側的傾斜部分,使得卡81、91僅在正插入時被引導至安裝位置,所以防止了卡的誤安裝。
罩部3是將金屬板材彎折而形成的,在與側壁部23對應的上板部分,形成有對閂銷62進行按壓的銷按壓部31。銷按壓部31是向底壁部21側翹起的懸臂式彈簧,對閂銷62的中間部分進行按壓,而將閂銷62的另一端按壓到心形凸輪槽61上。此外,在銷按壓部31的後方形成有鎖定部32,該鎖定部32在安裝位置,鎖住向彈簧片63外側的開放。鎖定部32在卡81、91被定位於安裝位置的情況下,藉由抑制彈簧片63向外側的開放,來防止卡81、91的強行拔出。
參照圖5說明作為關於本實施方式的特徵部分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圖5是本實施方式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周邊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施方式之一對差動信號端子周邊的立體圖。另外,圖6是從背面側觀察連接器裝置的圖。
如圖5所示,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係,利用在相鄰的端子間,傳輸的信號的電位差來傳輸信號(資料)的差動傳輸對應,卡91的焊墊93a用的接觸端子。此外,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以虛擬截面A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A沿著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端子間的中點。各差動信號端子51具有:懸臂式的彈簧部52,從第一端子保持部25向外殼裏側延伸;以及錫焊部53,從第一端子保持部25向外殼前方引出。
彈簧部52形成為,從被保持在第一端子保持部25的基端,朝向前端具有大致為固定的端子寬度La。彈簧部52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開口寬度Lb變大的大致為三角形狀的開口54。因此,彈簧部52中,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朝向前端變小。此外,為了使彈簧部52具有彈簧性,為將開口54在延伸方向上大致兩等分的位置進行彎折形成。該彈簧部52的彎折位置,成為差動信號端子51向下方彎曲狀態下的最下點。
此外,彈簧部52的前端部分被分為兩部份,一片部為細長的形成,另一片部為寬幅且較短的被形成。彈簧部52的一片部,為了不劃傷卡81、91,而向上彎曲,成為與卡91的焊墊93a接觸的接觸部55。彈簧部52的另一片部,為了不劃傷卡81、91而向上彎曲,成為在安裝非對應差動傳輸的卡81時,與卡背面的分隔壁83抵接的抵接部56。
如圖6所示,該抵接部56藉由與配置在卡81的焊墊85之間的分隔壁83抵接,按下差動信號端子51。該結果,接觸部55從卡81的背面向離開方向移動,接觸部55與卡81的焊墊85的接觸被抑制。此外,接觸部55的側面與分隔壁83的內側面不接觸。因此,在安裝非對應差動傳輸的卡81時,接觸部55與焊墊85不會滑動,有效防止了接觸部55的磨損。此外,由於接觸部55的側面與分隔壁83的內側面不接觸,所以防止了接觸部55的變形,並且防止了分隔壁83的內側面被劃傷。
此外,在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中進行差動傳輸,但是當從端子的輸入端至輸出端之間,阻抗大幅變化的情況下,回波損耗或插入損失等會導致傳輸效率惡化。在信號損失較大的情況下,差動信號波形嚴重變形,資料將變得難以判別。本發明的申請人調查之後發現,在形成有接地圖案的基板上設置連接器裝置1的情況下,除了端子形狀之外,藉由差動信號端子51與接地圖案的電容耦合也會引起阻抗變化。
為了對阻抗進行調整,通常採用改變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的端子寬度或厚度的方法,但是對差動信號端子51的彈簧性的影響較大。特別是,若將差動信號端子51整體較窄的形成,差動信號端子51的基端側的彈簧壓力恐怕會有降低而位移量增加的可能。於是,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裝置1中,藉由從差動信號端子5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開口54,來抑制基端側的彈簧壓力的降低,並且抑制在前端側與接地圖案的電容耦合。
以下,參照圖7及圖8,說明抑制差動信號端子的阻抗的變化的結構。圖7是比較例的差動信號端子的位移的說明圖。圖8是本實施方式之差動信號端子的位移的說明圖。另外,圖7A、B表示未形成有開口的差動信號端子的位移狀態,圖7C、D表示形成俯視時,呈長方形狀的直型的開口的差動信號端子的位移狀態。
差動信號端子51的阻抗如下式(1)所示,藉由電感和電容來求出。在此,在式(1)中,Z表示阻抗、L表示電感、C表示電容。
電感L藉由改變差動信號端子51的端子長度而變化,例如藉由加長端子長度而變大。電容C如下式(2)所示,藉由平行導體的對置的面積和對置間隔求出。在此,在式(2)中,A表示面積、ε表示介電常數、W表示對置間隔。電容C不僅在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之間產生,還在差動信號端子51與接地圖案之間等產生。
C=A.ε/W………(2)
如圖7A、B所示,比較例1的差動信號端子71,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的不同點在於,未形成有開口。因為差動信號端子71的板寬是均一的,所以像一般的彈簧片那樣彎曲而在彎折位置P2,與基板的接地圖案59最接近。
由於彈簧壓力較高地形成,所以差動信號端子71與卡91的焊墊93a之間的接觸穩定性變高。另一方面,由於在彎折位置P2難以彎曲,所以作為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的位移量變大。在差動信號端子71中,由於最下點的位移量較大,所以無法實現連接器裝置的薄型化。此外,差動信號端子71的前端側的面積增大與未形成有開口相應的量,所以與接地圖案59較強地電容耦合。因此,阻抗Z不僅受到一對差動信號端子51間的電容C的影響,還受到該電容耦合強烈的影響,從而傳輸損失變大。
如圖7C、D所示,比較例2的差動信號端子75,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的不同點在於,形成有長方形狀的開口76。差動信號端子75設計為,以基端位置P1和彎折位置P2為支點彎曲,在延伸方向上在將開口76在大致兩等分的位置設置有彎折位置P2。在彎折位置P2處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較窄地形成,所以差動信號端子75的前端側容易彎曲。
在差動信號端子75的前端側形成為易彎曲,所以為在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比起比較例1的差動信號端子71的位移量較能被抑制。在差動信號端子75中,藉由抑制最下點的位移量,與比較例1相比,能夠實現連接器裝置的薄型化。此外,與比較例1的差動信號端子71的情況相比,能夠較大地取得作為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與接地圖案59的距離,所以能夠減弱它們之間的電容耦合。另外,開口76形成在比基端位置P1靠前端側,所以在基端位置P1處的彈簧性沒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差動信號端子75的前端側的面積減小了與形成有開口76相應的量。這樣,差動信號端子75與比較例1的差動信號端子71相比,能夠減小與接地圖案59對置的前端側的面積。但是,無法充分減弱差動信號端子75與接地圖案59之間的電容耦合,無法充分減小阻抗所受到的影響。
相對於這些比較例1、2,如圖8A、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形成大約為三角形狀的開口54。差動信號端子51,形成為以基端位置P1和彎折位置P2為支點彎曲,在延伸方向上在將開口54大致兩等分的位置,設有彎折位置P2。在彎折位置P2,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較窄地形成,所以使差動信號端子51的前端側易彎曲。
差動信號端子51形成為,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開口寬度Lb變大而剩餘寬度Lc變小。差動信號端子51中,由於剩餘寬度Lc從彎折位置P2朝向前端漸漸變窄,所以在前端側比彎折位置P2變得更易彎曲。因此,差動信號端子51與比較例1、2的差動信號端子71、75相比,基端位置P1的位移量變小,作為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的位移量被進一步抑制。在差動信號端子51中,藉由抑制最下點的位移量,與比較例1、2相比,能夠進一步實現連接器裝置的薄型化。此外,即使與比較例2的差動信號端子75的情況相比,能夠更大地取得作為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與接地圖案59的距離,所以能夠有效地減弱它們之間的電容耦合。另外,由於比起在基端位置P1,在前端側較能被形成開口54,所以對基端位置P1處的彈簧性的影響較小。
此外,差動信號端子51的前端側,藉由形成為大約為三角形狀的開口54,使得面積從基端朝向前端漸漸變小。這樣,差動信號端子51與比較例1、2的差動信號端子71、75相比,與接地圖案59對置的前端側的面積進一步變小。因此,如上述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到達更加遠離接地圖案59的位置,而互起作用,使差動信號端子51與接地圖案59之間的電容耦合被充分抑制,能夠更加減小阻抗所受到的影響。
以下,參照圖9說明關於各卡的安裝動作。圖9是本實施方式的卡的安裝動作的說明圖。另外,在圖9中為了便於說明,除了鎖定部附近之外省略了罩部。此外,在圖9中,舉例說明對應於差動傳輸的卡,但是非對應於差動傳輸的卡的安裝動作也相同。
如圖9A所示,在滑動構件6處於排出位置的情況下,彈簧片63的基端側被定位於鎖定部32,向彈簧片63外側的搖動是被允許。若在該狀態下,將卡91插入連接器裝置1,則卡止部64藉由卡側面按入,從而彈簧片63向外側打開。當卡91與滑動構件6的突出部65抵接時,卡止部64進入切口94,彈簧片63回覆到原來的狀態。在該排出位置,彈簧片63不被鎖定部32限制而能夠搖動,所以允許卡91的插拔。
若從圖9A的狀態進一步按入卡91,則如圖9B所示,卡91與滑動構件6成為一體並向安裝位置移動。當滑動構件6移動到安裝位置時,閂銷62的另一端與心形凸輪槽61的卡止部分卡止,與卡91一起被保持在安裝位置。在該滑動構件6處於安裝位置的情況下,彈簧片63的前端側,藉由鎖定部32而被鎖止,向彈簧片63外側的搖動被限制。若在該狀態下,對卡91施加拉出方向的力,則對彈簧片63作用朝向外殼外側的力,但是藉由鎖定部32,彈簧片63的搖動被限制在規定的範圍內。
這樣,藉由鎖定部32來限制彈簧片63的搖動,所以彈簧片63的卡止部64不會從卡91的切口94脫離,防止了卡91的強行拔出。這時,在要進一步用較強的力將卡91拔出的情況下,鎖定部32由於以懸臂式設置於罩部3,因此以搭到彈簧片63上端面上的方式彎曲,從而允許卡91的拔出。
然後,若從圖9B的狀態進一步按入卡91,則閂銷62與心形凸輪槽61的卡止狀態被解除,滑動構件6藉由排出彈簧被按回到排出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差動信號端子51的前端側,剩餘寬度Lc較小地形成,在差動信號端子51的基端側,剩餘寬度Lc較大地形成。因此,能夠使前端側較大地彎曲,抑制基端側的彎曲,能夠減小對差動信號端子51的彈簧性的影響。此外,在形成有接地圖案59的基板上,設置連接器裝置1的情況下,與接地圖案59對置的差動信號端子51的面積朝向前端側變小。此外,差動信號端子51的彎折位置P2的最下點成為遠離接地圖案的位置。因此,能夠抑制差動信號端子51與基板表面的接地圖案59的電容耦合,能夠降低電容耦合對阻抗的影響。
另外,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不限於附圖所示的大小和形狀等,可以在發揮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進行適當的變更。此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
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進行一對差動信號端子的阻抗匹配的結構,但不限於該結構。本發明不限於差動信號端子,也能夠應用於進行連接器裝置的端子的阻抗匹配的結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了在接觸端子形成大約為三角形狀的開口的結構,但是不限於該結構。開口只要是從接觸端子的端子寬度減去開口寬度後的剩餘寬度,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份向前端側變小的結構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接觸端子是從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側變細的形狀,開口為大致為長方形的筆直形狀。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差動信號端子,以虛擬截面A為基準對稱地形成,但不限於此。在一對差動信號端子係,非對稱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阻抗的變化。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安裝於連接器裝置的被安裝構件,而舉例記憶卡,但不限於此。連接器裝置也可以是,將基板彼此連接的連接器裝置或將基板與纜線連接的連接器裝置。也就是說,作為被安裝構件,包含與主基板連接的副基板的插頭或纜線的插頭等。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舉例了在基板上設置連接器裝置,並抑制形成於基板上的接地圖案與差動信號端子的電容耦合的結構,但不限於此。本發明也能夠應用於在基板的表裏相反地設置的反轉型的連接器裝置。在反轉型的連接器裝置中,由金屬板材形成的罩部作為接地發揮功能。因此,藉由將本發明應用於反轉型的連接器裝置,能夠抑制罩部與差動信號端子的電容耦合。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接觸端子的剩餘寬度,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逐漸變小,但不限於該結構。接觸端子只要包含剩餘寬度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變小的規定區域即可。也就是說,不限於在接觸端子上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至前端,而整體地形成開口的結構,也可以是部分形成開口的結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舉例並說明了形成大約為三角形狀的開口的差動信號端子,但不限於該結構。在以下的圖10A-圖10E所示的差動信號端子中,也能夠得到與本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以下,參照圖10A-圖10E說明差動信號端子的變形例。另外,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的不同點僅在於開口的形狀。因此,僅著重於說明不同點。
如圖10A所示,第一變形例所示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01,以懸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02,具有大致為固定端子寬度La之彈簧部103。在彈簧部103,從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開口104。在這種情況下,在開口104中,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基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將形成為固定寬度的狹縫形狀。此外,在開口104中,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前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為,朝向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前端而開口寬度Lb變大的大致三角形狀。因此,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基端附近的開口104的開口寬度Lb,從開口104的一端起到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為止,形成為大致固定的窄幅,從該中途部分朝向開口104的另一端變寬且被形成。
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從開口104的一端起到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為止為大致為固定,從該中途部分朝向開口104的另一端變小。由此,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前端側容易彎曲。因此,與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前端側變得易彎曲相應地抑制了基端側的彎曲,能夠減小對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彈簧性的影響。此外,由於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前端側的面積較小,所以能夠抑制與接地圖案的電容耦合。這樣,在第一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101中,也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相同,能夠以不影響彈簧特性的方式適當地調整阻抗。此外,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01,以虛擬截面B1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B1在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端子間的中點。因此,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01以虛擬截面B1為基準對稱地位移,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動信號端子101的傳輸特性的匹配。
如圖10B所示,第二變形例所示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06,以懸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07,具有大致固定的端子寬度La之彈簧部108。在彈簧部108,從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開口109。在這種情況下,在開口109中,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基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為朝向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前端,而開口寬度Lb變大的大致三角形狀。此外,在開口109中,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前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為為固定寬度的矩形狀。因此,開口109的開口寬度Lb,從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基端附近的開口109的一端,朝向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變寬且形成,從該中途部分到開口109的另一端為止以形成為大致為固定之寬幅。
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從開口109的一端朝向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變小,從該中途部分起到開口109的另一端為止成為大致為固定。由此,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前端側容易彎曲,並且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前端側的面積也變小。因此,在第二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106中,也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相同,能夠以不影響彈簧特性的方式適當地調整阻抗。此外,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06,以虛擬截面B2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B2在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端子間的中點。因此,即使在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06發生位移的情況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動信號端子106的傳輸特性的匹配。
如圖10C所示,第三變形例所示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1,以懸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12,具有大致固定端子寬度La的彈簧部113。在彈簧部113,從差動信號端子11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開口114。開口114為係,從差動信號端子11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附近而開口寬度Lb變大,在差動信號端子111的前端附近,開口寬度Lb變小而被形成。因此,開口114的開口寬度Lb,從開口11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變寬地形成,在開口114的另一端變窄地形成。該開口114的另一端成為藉由鑽孔加工而被賦予間隙形狀。
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從開口11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變小,在另一端變大。由此,差動信號端子111的前端側容易彎曲,並且差動信號端子111的前端側的面積也變小。特別是,第三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111,藉由設置於開口114的加工上的間隙形狀,與其他變形例相比,前端側的面積變小,所以能夠進一步抑制與接地圖案的電容耦合。因此,在第三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111中,也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相同,能夠以不影響彈簧特性的方式適當調整阻抗。此外,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1,以虛擬截面B3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B3在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端子間的中點。因此,即使在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1發生位移的情況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動信號端子111的傳輸特性的匹配。
如圖10D所示,第四變形例所示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6,以懸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17,具有大致固定端子寬度La的彈簧部118。在彈簧部118,從差動信號端子116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開口119。開口119以開口寬度Lb,從差動信號端子116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變大的方式形成為大約為直角三角形狀。也就是說,在第四變形例中,在差動信號端子116,形成有相對於差動信號端子116的中心線,左右而非對稱的開口119。
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從開口119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變小。由此,差動信號端子116的前端側容易彎曲,並且差動信號端子116的前端側的面積也變小。因此,在第四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116中,也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相同,能夠以不影響彈簧特性的方式適當調整阻抗。此外,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6,以虛擬截面B4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B4在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端子間的中點。因此,即使形成了相對於各差動信號端子116的中心線左右非對稱的開口119,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6也以虛擬截面B4為基準對稱地位移。例如,在圖10的例中,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6容易相互向內彎曲。因此,即使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16發生位移的情況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動信號端子116的傳輸特性的匹配。
如圖10E所示,第五變形例所示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21,以懸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22,具有大致為固定端子寬度La的彈簧部123。在彈簧部123,從差動信號端子12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開口寬度Lb不同的多個(例如3個)開口124。多個開口124,從差動信號端子12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按照開口寬度Lb從窄到寬的順序排列形成。也就是說,在第五變形例中,開口124的開口寬度Lb形成為,從差動信號端子12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斷續地變大。
從端子寬度La減去開口寬度Lb後的剩餘寬度Lc,從開口12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斷續地變小。由此,差動信號端子121的前端側容易彎曲,並且差動信號端子121的前端側的面積也變小。因此,在第五變形例的差動信號端子121中,也與本實施方式的差動信號端子51相同,能夠以不影響彈簧特性的方式適當調整阻抗。此外,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21,以虛擬截面B5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B5在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端子間的中點。因此,即使一對差動信號端子121存在位移的情況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動信號端子121的傳輸特性的匹配。
1‧‧‧連接器裝置
2‧‧‧外殼主體(外殼)
3‧‧‧罩部(外殼)
4‧‧‧插入口
5a、5b‧‧‧接觸端子(端子)
6‧‧‧滑動構件
51、101、106、111、116、121‧‧‧差動信號端子
52、103、108、113、118、123‧‧‧彈簧部
53‧‧‧錫焊部
54、104、109、114、119、124‧‧‧開口
55‧‧‧接觸部
56‧‧‧抵接部
59‧‧‧接地圖案
81、91‧‧‧卡(被安裝構件)
83‧‧‧分隔壁
84‧‧‧槽部
85、93a、93b‧‧‧焊墊(電極)
La‧‧‧端子寬度
Lb‧‧‧開口寬度
Lc‧‧‧剩餘寬度
圖1是本實施方式之非對應差動傳輸之卡的平面圖。
圖2是本實施方式之對應差動傳輸之卡的平面圖。
圖3是本實施方式之連接器裝置的立體圖。
圖4是將本實施方式之卸下罩部後的連接器裝置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施方式之一對差動信號端子周邊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施方式之差動信號端子周邊的立體圖。
圖7是比較例之一對差動信號端子的位移的說明圖。
圖8是本實施方式之一對差動信號端子的位移的說明圖。
圖9是本實施方式之卡的安裝動作的說明圖。
圖10是第一~第五變形例之差動信號端子周邊的示意圖。
51‧‧‧差動信號端子
54‧‧‧開口
59‧‧‧接地圖案
La‧‧‧端子寬度
Lb‧‧‧開口寬度
Lc‧‧‧剩餘寬度
P1‧‧‧基端位置
P2‧‧‧彎折位置
权利要求:
Claims (14)
[1] 一種連接器裝置,具備有:外殼,能夠安裝表面具有電極的被安裝構件;以及多個端子,以懸臂式支撐於前述外殼,能夠與前述被安裝構件的電極連接;前述多個端子中的至少一個端子中,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端子寬度減去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後的剩餘寬度,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變小。
[2] 如請求項1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至少一個端子的端子寬度,從基端朝向前端大致為固定,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變寬。
[3] 如請求項1或2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多個端子中的至少二個端子,是與差動傳輸對應的相鄰的一對差動信號端子。
[4] 如請求項3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一對差動信號端子,以虛擬截面為基準對稱地形成,該虛擬截面在前述差動信號端子的延伸方向,穿過該一對差動信號端子間的中點。
[5] 如請求項4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對稱地形成的差動信號端子中,設置於該差動信號端子的開口的形狀,也以前述虛擬截面為基準對稱地形成。
[6] 如請求項1或2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被安裝構件為記憶卡。
[7] 如請求項3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被安裝構件為記憶卡。
[8] 如請求項4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被安裝構件為記憶卡。
[9] 如請求項5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被安裝構件為記憶卡。
[10] 一種連接器裝置,具備有:外殼,能夠安裝表面具有電極的被安裝構件;以及多個端子,以懸臂式支撐於前述外殼,能夠與前述被安裝構件的電極連接;前述多個端子中的至少一個端子中,在比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更靠前端側的位置形成有開口,前述一個端子包含有規定區域,該規定區域形成為,從前述一個端子的端子寬度減去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後的剩餘寬度,在比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側更靠前端側變小。
[11] 如請求項10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附近的前述開口的一端起,到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大致為固定,從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述開口的另一端變寬。
[12] 如請求項10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附近的前述開口的一端,朝向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變寬,從前述開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起,到前述開口的另一端大致為固定。
[13] 如請求項10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開口從前述一個端子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前述開口的開口寬度,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基端附近的前述開口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變寬,前述開口的另一端形成為使前述開口寬度,朝向前述一個端子的前端變窄。
[14] 如請求項10的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一個端子中,從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並列地形成有開口寬度不同的多個開口,前述多個開口,按照從前述一個端子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越朝向前端而開口寬度越變寬的順序進行排列。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KR101458063B1|2014-11-04|커넥터 단자 및 전기 커넥터
US7335039B2|2008-02-26|Memory card connector
US7837492B2|2010-11-23|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atched impedance by contacts having node arrangement
US7637783B2|2009-12-29|Contact member having multiple contact parts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same
US6527590B2|2003-03-04|Card connector having overstroke for card mounting position
KR100531061B1|2005-11-28|증가된 정전 용량을 가지는 터미널을 구비한 커넥터
EP1058351A2|2000-12-06|Edge card connector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3403098B2|2003-05-06|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8840406B2|2014-09-23|Terminals
JP6921747B2|2021-08-18|短縮された信号接点パッドを有するパドルカード
TW200536208A|2005-11-01|Card connector and contact terminal for the same
CN104124578B|2018-08-24|改善电磁屏蔽效应同时抑制外部尺寸增大的电连接器
EP2000947A2|2008-12-10|Card connector
US20070218770A1|2007-09-20|Card connector
US7628624B2|2009-12-08|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an improved guiding member
US7670188B2|2010-03-02|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pring tab
TWI433409B|2014-04-01|Connector device
US7357642B2|2008-04-15|Card connector
US9004950B2|2015-04-14|Card device and socket
JP5711614B2|2015-05-07|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6000950A|1999-12-14|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ards
CN102891403B|2015-07-08|连接器装置
TWI410005B|2013-09-21|Connector device
JP5147658B2|2013-02-20|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6551121B1|2003-04-22|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compact structure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KR101245300B1|2013-03-19|
TWI433409B|2014-04-01|
JP2013077544A|2013-04-25|
JP5172035B1|2013-03-27|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3581063B2|1999-11-05|2004-10-27|山一電機株式会社|カードコネクタのスイッチ構造|
JP3507434B2|2000-07-21|2004-03-15|山一電機株式会社|カードコネクタおよび弾性コンタクト片|
JP5147657B2|2008-11-25|2013-02-20|モレッ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4795444B2|2009-02-09|2011-10-19|ホシデン株式会社|コネクタ|JP5798214B2|2013-06-17|2015-10-21|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カードソケットのための接触端子|
CN104158025A|2014-08-26|2014-11-19|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用于传输高清数字信号的连接器母头|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03095||2011-09-16||
JP2012161535A|JP5172035B1|2011-09-16|2012-07-20|コネクタ装置|
[返回顶部]